RFID-沃尔玛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新武器

2018-08-30 10:22:49 admin 514

  20年前,正是由于沃尔玛等企业的大力推动,条形码才得以快速普及。在此基础上,沃尔玛借助强大的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领域树立了无可比拟的竞争力,并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迅速崛起。20年后,已然两度荣膺《财富》500强首席的沃尔玛宣布,将用一项名为RFID的技术取代条形码,以巩固和扩大其竞争优势。

 1.png

  2003年6月,在美国芝加哥市召开的零售业系统展览会(Retail Systems Conference & Systems)上,沃尔玛宣布将采用一项名为RFID的技术,以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条形码,成为第一个公布正式采用该技术时间表的企业。按计划,该公司较大的100个供应商应从2005年1月开始在供应的货物包装箱(盘)上粘贴RFID标签,并逐渐扩大到单件商品。如果供应商们在2008年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就可能失去为沃尔玛供货的资格。

  麦德龙在德国莱茵堡(Rerhberg)开设的“未来商店”于4月底正式开张营业,该店的基石就是RFID技术。现在,沃尔玛又迅速跟进,并且宣布了更加激进和大胆的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RFID技术突然走到了聚光灯下。那么,什么是RFID技术,沃尔玛又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什么利益呢?本文就将对这项被沃尔玛委以重任的技术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部析沃尔玛利用它来巩固其核心竞争力,谋求更大的竞争优势的意图。

 

RFID:条形码的替代者

 

  熟悉条形码(Universal Product Code,UPC)的人们都知道,这项技术30多年前即告成熟,但真正愿意采用的企业却为数不多,直到1984年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强制要求其供应商采用该技术,情况才有所改观。在商品上印刷条形码的企业,从1984年不足15,000家迅速增加到1987年的75,000余家。条形码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货物的处理效率,也为零售企业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条形码虽然在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自身有着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例如,扫描仪必须“看到”条形码才能读取,因此工作人员必须亲手扫描每件商品--不仅效率较低,而且容易出现差错。另外,如果条形码撕裂、污损或丢失,扫描仪将无法扫描进而识别商品。又如,条形码的信息容量有限,通常只能记录生产厂商和商品类别。

  被认为将取代条形码的RFID是一种名叫“(无线)射频识别”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得名于其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简单的RFID系统由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和天线(Antenna) 三部分组成--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其他硬件和软件的支持。每个RFID标签包含有一个类似于UPC并被称为“产品电子编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的识别码,采用无线电通讯的方式,由阅读器读取标签中的数据后,进而由系统数据库或其他应用软件进行处理,以及实现对商品的跟踪等功能。

  无线数据通讯方式和“防冲突”算法(Anti-collision Algorithm)等特性,使得RFID可以在一定距离之外对商品进行扫描,在不打开包装的情况下即准确识别箱内商品的规格与数量。因此,只需要把商品从阅读器的有效读取距离内推过,就可以实现对每件商品的识别,再也不必把整箱的商品拆开,再逐件扫描条形码,从而大大提高了货物的处理效率和准确率。再者,RFID标签的数据容量较大,可以将商品标识成A公司于B时间、C地点生产的D类商品的第E件,而不是条形码通常所标识的A公司的B类商品。此外,由于RFID的封闭包装方式,使之可以用于潮湿、多尘等污染比较严重的环境中。

  然而,RFID却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美军首度将其用于识别盟军的飞机。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的西德政府即用其标识核废料,以更加准确地跟踪它们的处理过程。而在新加坡和香港,基于该技术的电子公路收费系统也早已投入使用,该系统可对不同时段行驶在不同路段的车辆实行差别计费。此外,它还在宠物身份识别、野生动物与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有读者会问,既然这项技术的存在已经有这么长的历史,而且相比条形码又有那么多的优点,为什么得到了普及的是条形码,而RFID的发展却一直裹足不前呢?而在沉寂了若干年后,又为什么突然异军突起呢?

 

RFID:成长的烦恼与希望

 

  一项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既与当时的社会需求与应用环境有关,又取决于它对采纳者的效益,即成本与收益的对比。RFID之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而它在近年来重整旗鼓,则得益于应用环境的成熟与若干新技术的诞生。

  长期以来,价格是制约RFID发展的首要因素。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后,RFID标签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无源标签和有源标签的价格分别在30美分和1美元以上。这对于那些单价比较昂贵,如汽车和高档服装等商品来说,倒也不足为患;但如果将其用于那些单价相对较低的快速消费品(FMCG),消费者恐怕就只能“买椟还珠”了。另外,RFID阅读器的价格大都在1000美元以上,而一个企业动辄就需要安装数十台、甚至上千台类似的机器。如果再加上计算机、局域网、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等费用,广大中小企业无疑只能望而却步。

  所幸的是,新的制造技术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极大地降低RFID标签的价格。已经为吉列(Gillette)提供5亿枚标签的艾伦公司(Alien Technology Corp.)称,其发明的“流体自装配”(Fluidic Self-Assembly) 新工艺可以大大降低制造成本,如果订货量达到100亿枚以上的话,价格可以低至5美分。以色列的SmartCode公司则宣称,他们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20万枚/小时,如果订货量达到10亿枚以上,则价格可以控制在5-10美分之间。据技术专家分析,无源标签的单价下降到10美分后,可以大规模地应用于整箱整件的商品;下降到3美分以下,就有可能普及到单件包装消费品。而由于德州仪器(TI)等公司的不懈努力,阅读器等其他硬件设备的价格亦将大幅下降。

  其次,不成熟的应用技术环境是RFID至今才得到重视的又一重要原因。RFID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需要硬件(标签和阅读器等)制造、无线数据通讯与网络、数据加密、自动数据收集与数据挖掘等技术,还必须与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仓库管理系统(WMS)结合起来,否则就很难充分实现这项技术带来的利益--这对系统集成是个极大的挑战。

  到今天,无线数据通讯、数据处理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都已经日益成熟,而且在SAP和IBM等IT技术巨擘的直接推动下,其支持技术已经达到了实际应用的水平,并已在麦德龙于德国莱茵贝格开设的“未来商店”里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另外,敏锐而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的微软近期亦宣布,将全面开发与RFID技术兼容的应用软件。

  再次,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制约了RFID突破企业界线的拘囿。长期以来,各个企业采用的大多都是专有(proprietary)技术,所使用的频率、编码、存储规则,以及数据内容等都不尽相同。阅读器和标签不能通用,企业与企业之间就无法顺利进行数据交换与协同工作,从而把RFID技术的应用范围局限在了某个企业的内部。

  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Center)的努力,有望顺利地解决各国技术标准互不兼容这一难题。该中心成立于1999年,成员还包括英国、瑞典和日本等国的5所大学,并有100余家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如宝洁、可口可乐、柯达、IBM(咨询)、三井物产、Intel和英国电信等企业为其赞助研究经费。该中心是一个非盈利性的技术联盟,以创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为自己的使命。为此,该中心将与众多成员企业共同制订一个统一的、类似于Internet的开放技术标准,在现有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商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另外,在日本政府的经产省的牵头下,数十家日本企业联合成立了与Auto-ID中心类似的“泛在ID中心”(Ubiquitous ID Center),并将提出自己的技术标准。

  另外,针对顾客隐私保护、标签数据加密等曾经阻碍RFID应用的问题,亦陆续有企业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说,RFID的应用技术环境已经日?成熟,大规模的实际应用也就有了现实的基础。

 

RFID:打造“透明”供应链的利器

 

  企业采用某项技术,主要的目的不外乎两个:获得丰厚的短期利润、巩固或者谋求长期竞争优势。要考察沃尔玛采用RFID技术的意图,首先还得从它的竞争优势或者核心能力谈起。  沃尔玛自1962年创立开始,即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飞速发展着。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经在全球开设了4300多家门店,并在2001年以2198亿美元的销售额荣登《财富》500强之首后,2002年再次以2465亿美元雄居榜首。在过去的五年中,其销售额年平均飙升15.7%。据《财富》预测:沃尔玛还将在接下来的几年保持领先的地位,并于2007年达到4340亿美元的销售额。

  沃尔玛的成功在于它将尖端科技和优质服务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更具体地说,高效的供应链和物流管理体系就是它的核心竞争能力。沃尔玛前任CEO大卫·格拉斯(David Glass)曾一语道破天机:“配送设施是沃尔玛成功的关键之一,如果说我们有什么比别人干得更出色的话,那就是配送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体系,不仅为沃尔玛获得了成本上的优势,而且加深了它对顾客需求信息的了解、提高了它的市场反应速度,从而为其赢得了宝贵的竞争优势。

  沃尔玛一直扮演着技术先锋的角色,总是通过采用各种新技术来谋求竞争优势。早在1969年,公司就开始使用计算机管理库存;80年开始使用条形码;83年又花费2400万美元购买了商业卫星,构建全球通讯网络;85年开始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电子数据交换(EDI),并进而演化成具有多种功能的Retail Link系统;88年使用无线激光扫描枪;到了90年代,则为车队装备了卫星定位系统,以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同样是经营商店,沃尔玛的技术水平往往领先同行5至10年。我们可以看出,沃尔玛的所有技术无一例外地都是围绕着改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这个核心竞争能力展开的。

  到现在,沃尔玛配送中心的工作85%由机械自动完成,其在本土门店中销售的8万多种商品中85%实现了集中配送。利用激光扫描仪和计算机网络,沃尔玛可以对商品从库存、配货、送货、上架和出售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从而做到了门店销售与配送保持同步,配送中心与供应商运转一致。 据称,该公司甚至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全球4300余家门店内所有商品的盘点。这一切,都建立在商品信息条码化的基础之上。然而,条形码必须“看到”才能读取的特性以及信息存储量有限的不足,大大限制了商品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在配送过程中,必须有人工的介入才能保证所有商品的条形码朝向激光扫描仪;在商品运送过程中或者送抵门店后,必须经由人工一一扫描后,才能得知商品的准确数量,或判定是否发生了遗失。而在此过程中,又可能发生重复扫描或者遗漏现象。另外,条形码通常只能够反映商品的生产厂商与种类(或型号),关于保质期等信息就不得不依靠手工输入。手工扫描与数据录入工作,很容易导致统计数据发生差错,从而导致商品短缺或者积压。虽然近年出现的二维条形码解决了信息存储量不足的问题,但仍然改变不了必须借助光源才可以读取信息以及必须逐件扫描的难题。

  另外,据NCR等机构的统计,2001年美国零售商由于库存损失招致330亿美元的损失,其中“职员盗窃”和“顾客盗窃”分别占46%和31%--面对家贼外盗,条形码显然无能为力。基于这种情况,沃尔玛在1个小时内所统计的恐怕也仅仅是帐面的“数据”,而不是仓库和门店内实际的商品数量。只有到全面盘点库存的时候,才会发现商品遗失或被窃的漏洞到底有多大--即使是这样,在手工盘点过程中还是可能会出现差错!

  所以,沃尔玛哪怕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全球存货的统计,其结果也只是“帐面值”,而统计差错、商品损耗等因素则成了管理的“死角”,潜伏下来伺机作乱。但是,如果用RFID标签取代了条形码,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不仅上述问题几乎都可以迎刃而解,而且可以更加精确地管理物流过程。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沃尔玛的供应商按照配送中心发来的订单分捡好产品,随即交付运送;在沃尔玛配送中心的接货口,商品通过门口时即由RFID阅读器自动完成盘点并输入沃尔玛的数据库;商品被直接送上传送带后,配送中心按照各个门店所需要的商品种类与数量进行配货--无需人工调整商品摆放朝向;商品装车发往各门店的途中,借助GPS定位系统或者沿途设置的RFID监测点,就可以准确地了解商品的位置与完备性,从而准确预知运抵时间;运抵门店后,卡车直接开过接货口安装的RFID阅读器,商品即清点完毕,直接上架出售或暂时保存在门店仓库中,门店数据库中的库存信息也随之更新;随着商品减少,装有RFID阅读器的货架即自动提醒店员进行补货;由于顾客改变了购买决策而随意放置的商品,亦可以通过覆盖了整个门店的RFID阅读器非常容易的找到并由店员归位。顾客选购结束后,只需要推车从安装有RFID阅读器的过道中通过,商品的统计即自动完成;一般顾客可以选择现金、信用卡等传统结算方式,使用带有RFID标签结算卡的顾客则可以选择RFID结帐,即由系统自动扣除款项,排队付款的烦恼就会大幅减少甚至全部消除。而商品一旦进入到RFID阅读器覆盖的各个场所,RFID系统就自动承担起EAS(电子商品监控)的功能,从而有效地防止商品失窃现象。

  这样,从商品的生产完成到零售商再到终端用户,即商品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分布情况以及商品本身的信息,都完全可以实时、准确地反映在零售商的信息系统中,从此整个供应链和物流管理过程都将变成一个完全透明的体系。

 

RFID:沃尔玛核心竞争力的推进器

 

  上文详细地介绍了RFID技术在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领域的潜在用途,并且分析了沃尔玛的核心竞争能力。再者对比,沃尔玛从中能够得到的具体收益也就昭然若揭了:
1、 减少统计差错、即时获得准确的信息流,进一步降低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安全存货量和运营资本,巩固和扩大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
2、 提高物流(配送)的自动化程度与处理效率,减少雇佣员工、降低劳动力成本,巩固和扩大在物流成本上的优势。
3、 加大财产与商品监控与管理力度,有效防止盗窃现象和因遗忘等原因造成的商品损耗;强化设备管理,优化配置设备与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4、 更加透明和快速地了解各种商品在门店的销售情况,并进一步减少因为货架上缺货而造成的营业额损失,从而对顾客的需求变化做出更加敏捷的反应。
5、 加速购物的统计与结算过程,减少排队付款的时间,改善顾客的购物体验,进而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6、 获取更大的渠道权力,从而成为整个供应链上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7、 树立和巩固技术先锋、行业领头羊的角色,继续打造“光环效应”等等。

  同时,RFID将为沃尔玛提供一个向产业链上游--物流--进行整合的强大工具。目前,沃尔玛供应链上商品从供应商到配送中心的环节大多是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完成,如马士基等。但凭借目前的能力和经验,沃尔玛完全可以在物流领域大显身手。借助RFID技术,沃尔玛甚至可以实现供应商到门店的直接补货方式--门店发出补货订单,供应商(尤其是像宝洁、卡夫等大供应商)按照商品在门店中陈列,将位置相临的各种商品打入同一个包装,然后直接发送到门店上架出售。

  沃尔玛一直热衷于采用各种新技术,在物流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方面领先竞争对手5-10年。也正是通过对各种新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沃尔玛成功地建立起在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领域的独特的竞争优势。而RFID技术的成熟,有望让它可以更加高效和精确地完成这些任务,从而强化其核心竞争能力。另外,由于系统集成和数据挖掘等支持技术的复杂性,RFID被认为是一项有显著学习曲线的技术,采用该技术的企业可能“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所以,沃尔玛“敢为天下先”公布实施时间表的举动,也就很好理解了。事实上,沃尔玛已经在美国波士顿地区的一家店内,与吉列(Gillette)联手实施了RFID技术试验,虽然结果还不尽如人意,但都只是一些技术上的枝节问题,据技术专家分析很快就会得到克服。

  到那时,沃尔玛在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上的优势,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财富》对其“在接下来的几年保持领先的地位,并于2007年达到4340亿美元的销售额”的预测,恐怕就会显得过于保守。

导航